這幾年,餐飲老板們都不好好賣飯了。
他們賣家具、賣咖啡、賣花、賣書、賣衣服……
他們的店既不像餐廳,也不像咖啡館,又不像家具店……被同行嘲笑為“四不像”。
可是,這些“四不像”,不僅是一場餐飲人對零售野蠻人入侵的跨界反攻,也許更是未來餐飲的樣子。
從宇宙無敵的7-11,到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(盒馬集市)、永輝超市,再到最近備受關注的福建新華都的“海物會”(餐飲+食材集市),跨界“野蠻人”紛紛涉足餐飲。
如果說香奈兒開快閃咖啡館、奔馳等開餐廳只是玩票,那么零售巨頭進入餐飲,帶來的則是地震式的沖擊。
這背后的業(yè)態(tài)重構、場景重構,被沖擊到的餐飲人并非沒有行動。事實上,當外行開始“+餐飲”時,早有餐飲人也開始對自己的餐廳做加法。
餐飲人的跨界反擊
1餐飲+便利店,反攻零售業(yè)
西北“中式快餐鼻祖”魏家涼皮,一年前就在西安開出了自己的“魏家便利店”。
除了售賣便利店必備日用品外,魏家秘制涼皮、肉夾饃以及魏家便利店特有的車仔面,成為該便利店的特色。同時,魏家便利店還為顧客提供手機充電、收發(fā)快遞的服務,這讓當?shù)厥忻窀械襟@喜。
傳統(tǒng)餐飲必須達到一定規(guī)模才能在供應商面前拿到一點議價權,而便利店因為天然的規(guī)模需求,有著難以撼動的自主權。開啟餐飲+便利店,無疑有利于擴大品牌影響力,打破餐飲銷售邊界,拿到供應鏈優(yōu)勢。
2餐飲+書店+花店,打造社交空間
以一個主題概念為中心,尋找具備共同氣質的品類,形成一個聚合性的商業(yè)體驗空間。這種商業(yè)模式代表是曾引起文藝界、商界眾多關注的“誠品現(xiàn)象”和“方所現(xiàn)象”。
如今,這種獨特的經營也正被具創(chuàng)新思維的餐飲人踐行著。
成都映象創(chuàng)始人杜兵在近兩年相繼開了三家以“賣貨”為主的餐廳:
輕安素食館,以素食餐飲為主打,注入了圖書、家具、定制服裝、瑜伽、插畫課程;崇德里,是不定期舉行各種講座與活動的文化場;位于太古里的高宅,則是就餐、游覽、參觀、購買為一體的“設計博物館”。
據了解,這三家餐廳年營收額均在千萬上下,其中非餐飲業(yè)態(tài)占了將近一半。
如果說杜兵做的是大刀闊斧的嘗試,廣州知道分子餐廳就是一株迅速成長的新苗。
在這個500平的空間中,有書、有花卉還有美食。創(chuàng)始人泊明認為餐廳是個能夠提供深度體驗的空間,桌椅餐具、書籍和花卉都會得到完美的展示。他笑稱:“店里什么東西都可以買,包括老板。”